本土企業戰略投入持續加強,并購風或更勁
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增速持續放緩,市場空間走向萎縮,汽車市場環境的變化進一步加劇競爭,整個市場硝煙彌漫,跨國、合資、自主車企展開全方位競逐。為了在這場戰爭中站穩腳跟,自主品牌車企紛紛拉起向上、高端化大旗,雖然這讓自主品牌在上半年的角逐中持續增大市場份額,但是卻給對自主品牌依賴程度較高的本土零部件企業帶來重重危機。逐鹿高端化的自主車企多選擇了以傍“名牌”零部件突顯高端化的路線,直接導致本土零部件企業市場空間趨向萎縮。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本土零部件企業也展開了逆襲之路,通過戰略調整與投入,開啟轉型之路,尤以并購、整合風最烈。
下半年,零部件領域,無論是國內企業的兼并重組還是國外的并購、整合步伐都將加速。
跨國并購提速。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就有三家國外并購事件發生。最近的當屬6月30日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收購美國瀚德汽車,耗資8億美元,成為中國收購美國汽車業相關資產最大的一筆交易。在這之前,3月29日,濰柴動力以 1.87億歐元再次收購德國凱傲公司4.95%股權,完成后濰柴動力間接持股比例將達38.25%;3月23日,中國化工橡膠有限公司以高達70億歐元收購倍耐力,成就中資企業在意大利最大一筆投資。
零部件技術之弱非一日之寒,逆襲也非一日之功,但是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形勢卻異常嚴峻,即便整車銷售市場逐漸趨向低位增長,但是跨國零部件企業依舊不斷加碼布局國內市場,進一步擠壓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所以,并購或許是自主企業生存并進入高端市場的最快速的一條路,筆者以為,不講什么絕對自主創新與否,當下,先活下來并獲取繼續活下去的資本才是王道。
所以,由上半年各企業并購力度可以看出其并購的主動性之強,那么接下來,這股勁風很有可能繼續吹下去。不過,海外并購之后的資源整合問題將是一大難題,還希望各企業注意潛在的風險和提升管理能力,真正駕馭優質資源。
國內資源整合加速。6月10日,昆明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已經與相關合作方完成了關于成立無錫同益汽車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出資協議》的簽訂工作,為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產業技術發展平臺,形成產業鏈帶動效益。
不僅云內動力,接下來,國內企業的合并、整合效應也將持續擴大,中國零部件市場,外資背景企業數量占規模企業數量的20%,而市場份額占據了70%以上,中資零部件企業僅占市場份額的 30%,并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90%的產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但是未來,隨著市場本身向智能、環保的轉型,國內企業只有加強資源整合力度,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等方式才能獲取新的生存空間。
跨國企業加碼本土化戰略,加速掘金
外資背景零部件企業數量占規模企業數量的20%,而市場份額占據了70%以上,如果本土企業戰略轉型不利,那么這種現狀將持續加劇。
就上半年各跨國企業動向可以看出,雖然中國汽車市場在萎縮,但是對于零部件企業仍有巨大吸引力,他們也紛紛看好中國市場,預測增長空間多在兩位數。例如,大陸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 “對于大陸來說,我們還是希望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仍然保持兩位數的發展速度,也就是說,我們將會超過中國市場上新車的增長速度。” 大陸集團過去五年在中國的投資達到10億歐元,今后5年大陸在中國的總投資也將達到10億歐元左右,與之前的投資額持平。在重慶召開的2015(第六屆)全球汽車論壇上,大陸集團正式宣布與華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新建華域大陸汽車制動系統(重 慶)有限公司,進一步提升本土化。
近日,日立汽車系統近日發布官方聲明稱,該公司已經同重慶市政府簽署投資協議,將在當地興建一座汽車零部件工廠,以擴大在中國的汽車系統業務。
而在一向占據主導地位的商用車零部件市場,跨國企業也要開始大幅搶食本土企業市場份額。
上半年中國商用車市場萎靡不振,高端化趨勢已是大勢所趨,但對此,本土企業有些力不從心,而跨國零部件企業恰恰嗅到機遇。6月,舍弗勒集團高調表示要以全新姿態開拓中國卡車市場;5月,大眾集團商用車董事局成員等人拜訪中國重汽,旨在拓展曼發動機等更多項目的繼續合作;江森自控高端商用車座椅品牌RECARO 開始進入中國……
……
伴隨中國汽車市場高端化需求的提升,下半年跨國車企的布局動作很可能會繼續追加,搶食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
逐鹿新能源,整車制造及零部件布局通通不放過
國內新能源市場的火爆程度筆者就不在此贅述,凡業內人士心里都清楚。正是基于這樣的形勢,零部件企業也寄希望于此,特別是本土企業更是形成兩條路線,造新能源車、造新能源車零部件。
如,我們上面所說的云內動力,成立無錫同益汽車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以打造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產業技術發展平臺,形成產業鏈帶動效益。
新能源 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提升了電子水泵市場需求,這給西泵股份電子水泵產品打開了市場大門。上市四年后,西泵股份首次再融資方案順利實施,用于渦輪增壓器殼體、汽車水泵、電子水泵項目。不僅能繼續擴大傳統汽車水泵產能,也能增強公司電子水泵產能。
除了這些加碼新能源零部件的企業,還有一些零部件企業押寶整車制造,魯冠球也要造車了。近日,萬向集團與上汽集團合資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客車企業,并在杭州建立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將合作開拓國內及海外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無利不起早,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不僅會給整車生產帶來機遇,同樣要給零部件企業帶來逆襲的機遇,甚至可能鍛造出“零部件領域的比亞迪”。
根據上半年整車企業發布的新能源戰略規劃來看,下半年新能源生產也將更上一層樓,幾乎所有整車企業都公布新能源戰略規劃,就連在新能源領域沉默了許久的長安和長城都開始大大力推出自己的新能源規劃,而比亞迪、力帆等企業更是頗具押寶的意味,大刀闊斧殺入新能源領域,那么為配套整車企業需求,下半年零部件企業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力度還將加大,更何況在這塊領域目前與外資的競爭本土企業并不是絕對弱勢。
價格戰或將打響,本土企業挺進智能化市場爭奪戰
整車市場價格戰已燃起,接下來很可能燒到零部件企業。整車企業價格戰勢必要以壓低零部件成本為手段,那么對于零部件企業來說,可能面臨降價風險。此外,傳統汽車零部件行業屬于競爭激烈的微利行業,企業追求的是規模效益。那么如果在產銷量大幅下降的形勢下,企業壓力將會加大。這就如同現在的整車銷售市場,在銷量提升困難、利潤下降的的情勢下,大家很可能打響價格戰。
另外,正是四面楚歌的形勢下,零部件企業也會尋求新的機遇。智能化便是突破點。
目前,汽車處于輔助智能化、部分智能化、完全智能化的轉型期,博世、大陸、等外資零部件企業早已搶占自動駕駛輔助駕駛系統(ADAS)技術制高點,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那么接下來,不能再錯過機會了。
所以,伴隨零部件企業的轉型調整,很可能會與外資企業逐漸在智能化領域形成對陣局勢,當然,這只是我們的期待。